珠海:0756-8639200

湖南:0731-82788178


新闻动态
您当前所在位置:
【指标推荐】妊娠期D-二聚体动态监测的意义
来源: | 作者:佚名 | 发布时间: 2021-05-20 | 454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孕产妇动态监测D-二聚体水平的临床价值

妊娠高血压的监测


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,包括轻度妊娠期高血压、子痫前期、子痫期、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以及慢性高血压。与DD( - ) 的子痫前期患者相比,DD( + ) 的子痫前期患者临床表现更严重: 更严重的高血压和蛋白尿、肝肾功能不全、早产率和剖宫产率增加、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和低Apagar 评分等,DD( + ) 还对HELLP 综合征有一定的预测意义。因此,监测孕妇血浆D-二聚体的水平变化,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,可辅助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,改善母婴预后。


DD 预测和诊断母体凝血异常

 DD似乎能较好的预测妊娠期血栓形成。大样本诊断试验中,以超声为金标准,妊娠30~36 周下肢VTE 的患者DD 浓度[( 2. 6 ± 2. 0) mg /L]高于超声阴性的孕妇[( 2. 2 ± 1. 6) mg /L]; 以3. 2mg /L 为截断值,DD诊断下肢VTE 的阴性预测值PV( - ) 为95. 5%,但阳性预测值PV( + ) 仅为7. 4%[1]。妊娠20 周至产后4 周,由于母体DD 基础水平升高,其诊断VTE 的特异性( Sp) 、PV( + )降低,即便提高截断值,也需等到产后4 周才有参考意义[2]因此,D-D体内浓度的监测有助于早期DVT诊断,可应用于DVT的阴性排除性辅助诊断。


DD 与产科DIC


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C)是一种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综合征。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特点是起病快、突然,发展迅速,以羊水栓塞、胎盘早期剥离、重症妊高征多见。DIC为典型的继发性纤容亢进,此时DD 明显增高,但DD 预测和诊断DIC 仍存在争议。Saxena 等[3]在包括29例DIC 患者的诊断试验中,DD( + ) 诊断DIC 的敏感性( 100%) 高于PT、APTT 和TT 延长( 83%) ; 尤其在亚临床期,仅有11 例DIC 患者PT、APTT 轻度延长,而有26 例DIC患者DD( + ) 。Bick 等[4]对怀疑为DIC 患者的预测试验中,DD( + ) 的敏感性为93. 7%,假阳性率高达20%。


编者按:DD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DIC的诊断和筛查中,在孕产妇群体中,胎盘早剥、羊水栓塞、产后严重感染、妊高征等病理因素均会诱发DIC的发生,而D-二聚体在DIC前状态即明显升高,DD检测对产科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辅助作用。但DD检测应用的一个特点是:敏感性高,特异性不高,原文引述的病例报道也佐证了这一点,应在实际应用中引起注意。


DD 预测和诊断母体凝血与纤溶异常的参考值


在分娩期产妇血浆D-二聚体显著升高,其后在产褥期快速下降。由于妊娠期病理和生理改变会影响相应的化验结果,所以确立妊娠期及产褥期的D-二聚体正常参考范围是困难的。建议各个孕期采用不同的截断值来诊断血栓形成:各研究机构也应根据自己的检验结果寻找更有意义的DD 参考值。


编者按:由于孕产妇DD变化的特殊性,关于参考值原文作者未给出具体的数值。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吴秋菊[5]等选择454例健康孕妇作为研究组,在严格执行CLSIC28一A3文件要求的基础上 ,建立的广州地区孕妇D一二聚体的95%的参考区间:≤13周:≤1.06 mg/L FEU;14周一27周:≤1.91 mg/L FEU;≥28周:≤3.6 mg/L FEU。该数据可供临床参考。


结语:监测孕产妇D-二聚体注意事项||变化趋势比数值本身更加重要。

 孕产妇通常会出现D-二聚体升高,但健康孕产妇一般或只伴随纤维蛋白原升高,而有上述孕产期疾病患者还伴有其它凝血项异常。所以在应用D-二聚体检测的同时还需要联合检测其它凝血项目。

健康孕产妇D-二聚体一般会在产后第一天到达一个峰值,三日之内降至较低水平,而DIC患者D-二聚体高值在产后会维持较长时间直至有效抗凝治疗后开始下降。所以,孕产妇D-二聚体应动态监测,对于异常高值结果,如果维持3天还未下降,甚至有上升的趋势,即使尚未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,也应该引起临床的重视,尤其是产后1周之内,监测D-二聚体的变化趋势比数值本身更加重要。


本文内容摘自:《妊娠期及产后母体D-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》,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,王欲,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,2011 年11 月 第27 卷 第11期。  

参考文献:

[1] KnijffEM, Gorrissen EJM, Velthuiste WT, et a1.Summary of con traindications to contraceptive[M].New York:Parthenon Publishing Group, 2000: 321.

[2] Epiney  M,Boehlen F, Boulvain M, et al. D-dimer levels during delivery and the postpartum[J]. J Thromb Haemost, 2005, 3 (2) : 268-271.

[3] Saxena R,Gupta PK,Ahmed R,et al. D-dimer test: diagnostic role in clinical and sub-clinical DIC[J]. Indian J Pathol Microbiol,2003,46(3) : 425-426.

[4] Bick RL,Baker WF. Diagnostic efficacy of the D-dimer assay in 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( DIC) [J]. Thromb Res,1992,65(6) : 785-790.

[5]《广州地区健康孕妇血浆D一二聚体参考范围的建立》, 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年10月第25卷第20期Chin J Health Lab Tec,Oct. 2015,Vo1.25, No. 20.